期刊简介

               本刊为全国一类中医学术性期刊,以报道本院教育、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主,兼顾本省及国内外有学术见解的优秀中医学论文,以提高为主兼顾指导自学。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主办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

出版部门: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5-550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3-1349/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77

出版地区 浙江

出版地区 浙江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1989年获浙江省高校学报编辑质量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杂志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 主办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5-5509
  • 国内刊号:33-1349/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1989年获浙江省高校学报编辑质量三等奖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2003年第6期文章
  • 微量元素在中医药临床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临床角度探讨了微量元素在抗心脑血管疾病、补肺定喘、补肾温阳、抗氧化、延缓衰老、增强免疫等方面的作用,说明微量元素在中医药临床中发挥着广泛而重要的治疗作用.......

    作者:郑小伟;李荣群;郑东升 刊期: 2003- 06

  • 阴阳平衡与现代科学物质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是物质运动状态或构成成份相对于自组织系统佳有序状态正负偏离的哲学抽提,偏快或构成成份增加属阳,反之属阴.几千年来的中医实践和几十年来的中医证实质研究从宏观和微观视角给出了有力的证明.精是气之母,精是物质,因此,气是依托于物质的,是物质的活力.物质的活力是指对自组织系统达成自稳态(有序)有贡献的物质运动状态或构成成份,阴阳二气则是物质运动状态或构成成份对系统佳有序状态的正负偏离,......

    作者:赵国求;童忠良 刊期: 2003- 06

  • 《素问·疏五过论》医学心理发微

    从总结临床诊疗过失出发,剖析五过原因,以昭示后人通晓人事,精通医术之理.论述借情志之伤、病从内生的临床特点,从病因、病机逐条解析,阐发了形神一体的整体理论,体现了深刻的医学心理理念.......

    作者:周骏 刊期: 2003- 06

  • 试析中医药标准化

    中医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要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标准化是其突破口,并分别从病名证候标准化、诊疗规范标准化、疗效评定标准化和中药质控标准化等各方面分析目前面临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张伟;何荣 刊期: 2003- 06

  • 中医理论对人体保健体育的指导作用

    传统保健体育是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身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中医学说来指导传统保健体育,让更多的人们用科学的观点来了解传统保健体育对人体的作用,并在锻炼中加以运用,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作者:苏亚平;祝倩 刊期: 2003- 06

  • 《伤寒论》中风病理探析

    通过对条文的分析对比,论证了中风与伤寒的差异.中风并非外感风寒所引起,也非伤寒的表虚证,而是风中含有温热病邪.......

    作者:吴明遂 刊期: 2003- 06

  • 培养中医药博士生创新思维初探

    对博士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是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培养、实践技能培养和思维模式培养的结合,注重个性化,为达到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作者:戴其舟;唐晓颇 刊期: 2003- 06

  • 高等中医药教育产业化途径的探讨

    高等中医药教育产业化走向体现了社会文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和改革方向,更是知识经济时代和科教兴国的要求,但高等中医药教育产业化的途径如何,值得探讨,下面略陈己见.......

    作者:张勤;王悦 刊期: 2003- 06

  • 边远地区高师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初探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收费制度开始实施并不断改革.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学习、生活问题.......

    作者:周军 刊期: 2003- 06

  • 发扬的基础是继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谈

    发扬、创新是中医发展的灵魂,是其生命力的体现,但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必须坚持以继承为前提,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继承下来,才有可能发展和创新.笔者从事教学多年,现就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继承问题谈的几点体会和认识.......

    作者:董襄国 刊期: 2003- 06